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榮民典範嚴清雅 創造太平奇蹟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文、圖/鍾祖豪

   嘉義縣梅山鄉,秋陽暖和,沿著「三十六彎」蜿蜒上山,山腰間雲封霧鎖,飄緲朦朧。穿出雲海,出現在眼前的,是橫跨太平山與龜山之間的太平雲梯,海拔一千公尺,全長二八一公尺,是雲嘉南最著名的高山地景。這座仿如在雲端的吊橋,催生者是一位在地出身的榮民嚴清雅村長,因為他,太平雲梯才能橫空出世,也因為他,太平村才能寫下山城傳奇。
  在嘉義縣長翁章梁口中,嚴清雅是一位夢想家、宣傳家,也是一位組織家,當然,在某些人眼中,嚴清雅只是個瘋子,但嚴清雅憑著一股傻勁,將不可能化為可能,將夢想中的藍圖,在他的家鄉一一實現。
 
體驗太平之美 主任委員感動
  民國一○八年,嚴清雅當選輔導會第四十一屆榮民楷模,北上接受表揚,與主任委員相談甚歡。主委感佩嚴清雅為家鄉無私的奉獻與拚勁,特別在半年後實踐承諾,走訪太平村。主委體驗了太平村的自然美景、藝術人文以及觀光產業,印象深刻,讚許嚴清雅是榮民典範,「臺灣有很多地方很美,但要怎麼把這片土地經營成一塊寶地,這是我們要向嚴村長學習的。」
  榮民榮眷基金會在主委叮囑下,將嚴清雅的故事,拍成微電影「創生|心在太平」,輔導會副主委、榮民榮眷基金會董事長李文忠在首映會上表示:「我要感謝嚴村長,他創造了太平的故事,也是榮民的故事,榮民是真心疼惜這片土地的一群人,微電影拍的是榮民的故事,嚴村長的故事,讓人感動。」
  嚴清雅在接受本刊訪問時回憶,小時候生活很貧苦,山中的環境也很封閉,但他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,會細膩觀察週邊的人、事、物,也拚命力爭上游。北港高中畢業後,決定投入軍中。「軍隊是最封閉也是最辛苦的單位,但我很感謝軍旅生涯給我的歷練,讓我培養獨立而全方位的思考能力。」
  嚴清雅在軍中表現優異,總司令曾想拔擢他為侍從官,但他選擇轉任教官,因為他對教育工作也非常有興趣。嚴清雅先後在嘉義高工、嘉義高商和興華中學等名校擔任教官,還兼任導師,與學生互動密切,許多學生到過他家。
  在軍中服役二十五年後,嚴清雅退役,留在學校擔任董事長秘書,有機會去學習、去創新,人脈更廣,視野也更開闊,甚至還有大學擬聘他為公關室主任,但他婉拒,選擇回家鄉。「我覺得家鄉很美,但很落後,憑我這一生的經歷,不回家鄉服務就太可惜了!」
 
用心鋪陳十年  催生太平雲梯
  嚴清雅提出家鄉應該走的發展方向,許多鄉親對他有期待,但傳統的政治勢力卻很抵制,用各種方法打擊他,讓他飽受考驗,所幸這些考驗都克服了。離開家鄉數十年的榮民,在地方政治勢力非常強大的情況下,嚴清雅能當選村長,非常不容易,「我覺得我越來越勇敢,為什麼?因為只要無私,只要做的事情是對的,一定會有人跟上來。」勇者不懼,但他以和為貴,不和人爭執,「委屈,也沒有關係。」
  太平村在經歷賀伯颱風和九二一大地震後,村落急速凋零,人口外流和老化問題嚴重,只有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,才能留住年輕人,讓太平再生。但是嚴清雅改造太平村的夢想太具前瞻性,提出興建太平雲梯的計畫,被認為太瘋狂,村民一時不易接受,於是他對內先從社區營造著手,逐家逐戶傳遞愛鄉土的意識,對外則宣傳太平村四季變幻的自然風光,挖掘太平村百年傳承的人文內涵。慢慢的,村民被感動,被說服,太平村的美,也開始被人認識、喜愛,太平雲梯的興建,終於水到渠成,「我鋪陳了十年,雲梯的興建,只是最後的畫龍點睛。」所以,嚴清雅覺得,很多事情,慢,不見得不好,反而更周全,可以走得更長遠。
  太平雲梯興建完成後,更重要的是如何營運,許多公共建設因營運不善,最後淪為蚊子館。嚴清雅成立太平社區產業合作社,擔任理事主席,向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標到經營權,如今的太平雲梯,每年有數十萬旅客登梯,部分盈餘用於回饋家鄉,使在地人育兒、就學、就業、老人福利都獲得補助。太平村每年也迎來上百萬遊客,觀光人潮帶來商機,讓太平老街的店鋪、村裡的民宿、茶莊都受惠,也為當地和週邊村落創造幾百個就業機會。
 
致力回饋榮民  發展特色產業
  榮民出身的嚴清雅,與輔導會互動密切,嘉義榮服處處長郭豫臨經常上山探訪嚴村長。嚴村長也一直不忘回饋榮民,除了協助許多榮民就業,還致力將太平村打造成友善榮民的旅遊勝地,讓榮民、榮眷在太平村旅遊購物都享有最佳優惠。
  嚴清雅說,太平雲梯不是句點,未來還有很多建設構想,要一項一項推出,包括興建纜車、景觀造林、高山濕地等。在產業方面,「太平村不是只有單一面向,也不是只有單一產業,而是多方位、多層次的。」太平村是阿里山高山茶主要產區,茶產業是太平村的根,要朝品牌化、突出地方特色發展,也要改善產銷環節。花卉產業是嚴清雅力推的,太平村有茶花、蘭花、梅花、櫻花等,他希望打造一個類似「普羅旺斯」處處花海的花卉村。還有文創產業,也是嚴清雅津津樂道的一環,他以手上的茶杯舉例,杯上的太平雲梯圖案,就是他手繪的。他會結合藝術家和業者,推出藝術地景,及茶體驗、咖啡體驗、燒製陶藝品體驗,並讓遊客走訪老街、老厝,探尋在地文學家張文環的足跡,讓遊客的太平之旅,更有深度,更值得回味。
  張文環是日據時代一位非常有名的作家,被認定是太平村最重要的文化資產。但他自日本留學回國後,定居於臺中,手稿則全捐至臺灣文學館。嘉義梅仔坑藝文推廣促進會理事長吳金蒨表示,「如今促進會透過邀請學者、作家出席論壇、做文本分析,慢慢建立、保存、整理相關的資料,讓想要了解張文環的人,有個地方可以翻閱、研究。」促進會就設在張文環故居「隆榮商店」,樓上還原布置了一個張文環的書房,也有泡茶的空間,「歡迎大家來參觀,感受故居濃濃的歷史與文學氛圍。」
 
文化底蘊深厚  風景人情俱佳
  「隆榮商店」位於太平老街,擁有七十多年歷史,是太平社區產業合作社經理張世昌的老家,也是他的伯公張文環幼年的故居。張世昌原先在外地工作,十幾年前回鄉耕耘,希望為家鄉的發展盡點心力。
  太平村短短十幾年間,成為全臺知名的觀光景點,也是數一數二的幸福社區。張世昌說,太平雲梯為太平村帶來觀光人潮,進一步需加強發掘在地人文故事,提供有人情味的深度旅遊,才能將山城打造成更有文化底蘊的旅遊勝地。這也是合作社理事主席嚴清雅的理念。
  作家舒國治在走訪太平村之後,稱嚴清雅是「太平土地公」,並告訴嚴清雅,太平「潛力無窮,風景不輸歐洲,人情更勝一籌。」這段評語,讓嚴清雅既安慰又自豪。
  太平村重生的故事已成傳奇,嚴清雅的故事也曲曲折折,但他自稱「我的心理年齡只有十八歲」,他還有夢想,夢想的核心仍在太平村。他以上山須經三十六彎才能抵達太平村為喻,「只有經過許多的彎彎曲曲,才能到達太平。就像人生本來不太平,但只要我們心太平了,一切都會太平。」
 
(點閱次數:549)